在能源轉型的浪潮中,海上風電以其清潔、低碳、可再生的特性,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隨著我國海上風電場建設向深遠海、大型化風機快速發(fā)展,中交集團海上風電施工技術與裝備攻關團隊,一群充滿活力的青年工程師,正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畫筆,在海上風電領域繪制著創(chuàng)新藍圖。他們打造了多項國際領先的海上施工技術與裝備系統(tǒng),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海洋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數智賦能,破浪前行
面對遠海波浪的挑戰(zhàn),中交團隊以離岸40公里的風電場項目為例,通過深入研究浮體動力學原理,探尋船舶運動與施工工藝之間的量化關系,將海上作業(yè)窗口的分析精確到每一艘船舶及每一種工藝細節(jié)。團隊成員、三航局海上風電施工技術研發(fā)中心主任杜宇,帶領海工團隊走訪多個在建風電項目,剖析每項施工工藝,開發(fā)軟件實現24小時不間斷自動運行,為海上風電項目提供滾動預報,并通過“云平臺”實現預報結果的自動推送。經過兩年的鉆研,“海上施工可靠性量化分析”技術日益成熟,預報精準度不斷提升,成為深遠海施工的利器。
創(chuàng)新攻關,精準控制
隨著場址水深的增加,“導管架-吸力桶”新型基礎結構成為行業(yè)熱點。三航局團隊自2020年起對桶式基礎的施工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展開研發(fā),成功攻克了吸力桶沉貫過程中的精準控制技術難題,開發(fā)出成套施工設備與自動控制系統(tǒng)。在大唐海南儋州12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中,團隊研發(fā)的成套設備順利完成首秀,沉貫過程的各項參數與團隊計算的參數曲線幾乎完全一致,標志著中交集團成為國內首家擁有海上風電吸力桶基礎負壓沉貫技術與成套裝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施工總承包企業(yè)。
打造裝備,突破瓶頸
海上施工不僅需要精準分析,還需配備先進的施工船舶。中交風電團隊針對未來施工船舶的技術難題展開攻堅,打造了“海峰1001”和“海峰1002”兩座自航自升式風電安裝平臺。團隊成員、上海振華重工設計中心經理張家齊形象地描述了新一代安裝船的特點:船體直接搭載風電組件自主航行至深遠海區(qū)域,并獨立完成整套作業(yè)流程,為用戶省去了船舶往返岸邊的額外成本。團隊在發(fā)揮起重機傳統(tǒng)優(yōu)勢的基礎上,針對升降系統(tǒng)和DP動力定位系統(tǒng)這兩項關鍵核心技術展開新一輪攻關,成功攻克DP動力定位系統(tǒng)技術難題,使船舶能夠更好地應對深遠海惡劣海況的施工要求,進一步提升了施工定位的效率。
風起潮涌,只爭朝夕
中交海上風電施工技術與裝備攻關團隊的年輕人們,選擇投身于科技的浪潮之中,在蔚藍的大海上灑下青春的汗水,為企業(yè)高質量發(fā)展作出貢獻。站在新的起點,這支朝氣蓬勃的團隊勇猛向前,追風深遠海,用科技創(chuàng)新助力產業(yè)發(fā)展,為國家的能源事業(yè)和科技進步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