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9-10日,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海洋油氣大會暨展覽會(OC2022)在深圳隆重召開!為期兩天的大會以“面向綠色未來,釋放海洋潛力,實現雙碳目標”為主題,聚焦于全球海洋油氣和海上能源與數字化轉型,匯聚國際 / 國家石油公司、鉆完井承包商、以及油服企業(yè)、研究所/高校、政府等200+行業(yè)領先企業(yè),400余位參會代表同堂共聚,2000多名線上觀眾線上同步交流。在中國海油、深圳市海油協會、中國船舶工業(yè)行業(yè)協會、斯倫貝謝、哈里伯頓等集團的大力支持下,以OC2022為代表的系列峰會旨在連接全球海洋油氣行業(yè)決策者,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海洋油氣行業(yè)交流平臺。
本次會議由多個主論壇、分論壇和平行論壇組成,精彩紛呈。
海洋油氣產業(yè)升級:引進技術 自主研發(fā)
中海石油深圳分公司勘探部經理林鶴鳴 向大家介紹了南海東部勘探作業(yè)的現狀和深圳分公司勘探部近年來取得的成果。“近幾年,我們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自主的科研攻關,在復雜流體識別、錄測一體化評價、潛山作業(yè)、電纜粘卡可視化預警、海上探井壓裂和深層排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關鍵性技術成果,初步解決了當前勘探作業(yè)中面臨的一些難題。”
南方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勘探專家副主任李緒深 分析了CCUS的進展和典型案例,截止2021年9月,全球運營和建設中的規(guī)?;疌CUS有135個,其中在運營的商業(yè)CCUS設施66個,年普及總量約為4千萬,主要在美國、北歐、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等國家和地區(qū)。全球CCUS項目呈現快速發(fā)展態(tài)勢,開發(fā)中的項目能力從2020年底的7500萬噸/年上升到20219月的1.11億/年,多個大型CCS集群開展建設。我們國家目前建設和投運的有40個,最鞏膜300萬噸每年,年規(guī)模在10—30萬準之間,集中在陸地盆地,主要是自產自銷為主,近期也在滑動和華南有大型的項目,但是只是開始而已。
中海油國際公司,中海油海南能源分公司董事王同良 向我們分享了這幾年來典型的數字化進展項目,包括智能油田秦皇島32—6的建設、深圳分公司的智能油田建設情況、東方氣田、智能工程,還有工程天津臨港新基地、智能工程深海一號、惠州石化智能工廠……“數字化轉型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yè)堅定不移持續(xù)推進,九九圍攻,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斯倫貝謝總經理柯寧 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我們進行了交流,“斯倫貝謝正專注于創(chuàng)造和擴大未來的新興能源體系,隨著新能源發(fā)展成為公司的戰(zhàn)略驅動力之,斯倫貝謝將繼續(xù)在各行業(yè)建立伙伴關系,開發(fā)5個領域的技術,包括碳解決方案、氫氣、地熱和地質能源、能源存儲和關鍵礦物,這包括公司的新能源業(yè)務,該業(yè)務通過從地球上獲取能源,減少建筑物的碳足跡。”
中海油研究總院技術研發(fā)中心工藝總師深水工程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清平 向大家分享4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回顧這些年的進展,二是水下夢工廠的進展,三是國內走向深水過程中多相流領域的進展以及一些面向未來的思考。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海洋工程深水首席工程師冒家友 分享的是十四五期間最主要的工程項目的進展,以及依托這些項目在科學進步方面取得哪些規(guī)劃和成就。“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十四五期間將通過十大工程項目建設,有力推動南海東部油氣產量再上新臺階。”
康士伯數字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qū)總經理吳海鋒 聚焦數字孿生技術,數字孿生成為了數字化轉型的一個有力抓手,油氣是在雙碳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平臺具有高度自治和遠程控制能力,孿生體就具備了這樣很好的特質。從北海的油氣田發(fā)展趨勢也驗證了這一點。當前,在北海油氣田的發(fā)展趨勢也是向著井口平臺的無人化、中心平臺少人化或者是無人化的發(fā)展。
能源&數字化轉型: 順應發(fā)展 助力轉型
Westwood集團全球總監(jiān)Thom Payne 分享了對于微觀經濟的發(fā)展的整體觀點,以及未來的5年涉及到整個供應鏈的投資方向。2022年全球的油氣領域恢復得很迅猛,很多企業(yè)的金融財務表現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改善的原因是因為全球油氣價格高漲,價格上漲是始于2021年,而2022年油氣的價格進一步的提升。
中天科技海纜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潘盼博士 重點介紹了5個典型的工程案例:1.可燃冰開采海底觀測項目 2.油氣開發(fā)動態(tài)纜項目 3.油氣開發(fā)集束纜 4.新能源開發(fā)動態(tài)纜 5.油氣服務項目。中天海纜堅持“產品向系統發(fā)展,工程向總包發(fā)展”戰(zhàn)略,布局特種海纜,深水連接器,深水施工技術,為項目順利實施提供保障。
中海油海南分公司科技與信息化部副總經理夏如君 表示智能油氣田的建設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本著“貼近現場、疏通堵點、解決痛點、突破難點”的原則,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各油氣田的實際情況,求同存異,求真務實,始終以“提質、降本、增效”為導向,鼓勵前瞻性技術探索,獎勵高水平自立自強,有序推進的智能油氣田建設。
上上德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嚴冬云 分享了4個方面,一是數字化工廠的亮點,二是大數據駕駛艙下的陽光供應鏈,三是環(huán)保智慧大腦,四是安全工業(yè)智慧識別。演講流暢精彩,展現了非凡的女性領導力。
SBM Offshore商務經理喬惠芹 分享了SBM在傳統油氣和新能源方面的探索。“SBM2021年在減排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碳排放比行業(yè)平均值低了40%。SBM將繼續(xù)在減排技術開發(fā)中投入力量,協助業(yè)主降低碳排放,目標是在2050年實現零度排放。”
上海外高橋造船廠高級工程師張世超 分享了在首艘國產大型豪華郵輪的項目上做的去復雜系統工程、解決數字化設計的經驗。“現在我們正在探索面向未來的、更深的數字化轉型。”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智能油田建設項目組總經理林楊 分享了自己對數字化時代意義的理解。“數字化是高質量發(fā)展必由之路,新基建是數字化建設基礎工程,數字技術是賦能業(yè)務必須支撐。從頂層邏輯來講,中海油做數字化轉型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非常有重要意義的。”
斯倫貝謝生產技術業(yè)務開發(fā)經理蔡星星 分享了在西南油田的智能化建設的經驗,通過連續(xù)的數據流,使得讓不同來源的數據得到很好的治理,而且把數據推薦給不同的地面分析的引擎,比如地面的管線,幫助我們更好的判斷地面管網是否能夠滿足未來2年的生產計劃,通過實時的模型幫助我們判斷整個管線的狀態(tài),判斷什么時候應該去做清管,以及幫助我們判斷清管移動的速度,以及清管的液量,從而很好的指導生產的作業(yè)。
中海油海南分公司工程技術作業(yè)中心主任工程師蔣東雷 分享了近些年在南海深水領域勘探開發(fā)取得的一些技術成果和突破。“主要技術難點,深水鉆井、井控、儲保、高壓井、流動保障、水下井口的排升、管控壓力的管理和井口完整性和裝備,項目面臨投產時間緊、水下采集數的交付會對項目的實施帶來比較大的挑戰(zhàn)。
分論壇1: 鉆井水下生產系統 能源轉型
S1: 水下生產系統&鉆井:新科技聚焦
中海油研究總院有限責任公司水下工程室主任安維崢 重點分享了樂東22—1項目,是國內首個500米國產化的應用項目。“ 水下生產系統前景應用廣闊,目前在1500米級也要進一步的布局謀劃國產裝備的示范應用,堅決打贏水下關鍵技術的攻堅戰(zhàn),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水下生產系統的技術策源地,保障我國南海油氣田的開發(fā)自主可控。”
斯倫貝謝生產系統(井下)北亞區(qū)市場總監(jiān)趙庚 從更完整的層面探討深水完井的方案主流設計思想和未來發(fā)展的趨勢。“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希望國內的各大油氣公司及服務公司可以在推廣未來的技術方案上,成為全球業(yè)界的領跑者。”
斯倫貝謝北亞區(qū)油藏與增效集團首席工程師郭洪志 介紹的是雙管柱封隔固井質量評價技術及應用,可以提高作業(yè)效果,降低成本,和降低作業(yè)風險。項目本身是復雜、耗時且昂貴的項目,作業(yè)者都在尋找提高效率和降低總成本的解決方案,額外的復雜性為評估雙層閉環(huán)空的水泥交接質量帶來了迫切的需求。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技術中心副總經理覃建宇 就南海東部目前正在建設的海上二氧化碳封存項目鉆井關鍵技術為大家?guī)矸窒怼?ldquo;南海近海是二氧化碳回注封存一塊比較具備潛力的封存地,南海東部海上的技術形成一套海上CCS技術的裝備體系后,可為后續(xù)油氣田開發(fā)以及沿海高排放企業(yè)的大規(guī)模減排提供借鑒和指導,現在我們跟廣東省的進沿岸的高排企業(yè)做對接,有可能的話,會形成一條新的二氧化碳回注的經濟產業(yè)鏈,開辟出降碳環(huán)保的新道路”
OneSubsea中國區(qū)銷售經理吉寧 與大家一起討論水下生產處理系統,尤其是水下多相壓縮,在注密深海能源高效開發(fā)和智慧開采的應用案例和示范效果。“如何能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實現低碳、生產清潔能源是順利實現碳達峰的重要一環(huán),我們致力于引領革命性技術,提高高效率,低能耗,可靠性和高穩(wěn)定性的產品,致力于能源創(chuàng)新驅動,構建和諧地球家園”
中海油海南分公司副總經理劉書杰 帶來超深水鉆探關鍵技術與研究的討論,南海超過1500米超深水領域含油氣、盆地分布比較廣闊,潛力也比較巨大,是未來海南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的重要方向,也是國家的重要方向。而要超過1500米到3千米的水深級別上,鉆探面臨更加復雜的環(huán)境場合和溫壓工況。
S2:海工科技和裝備的創(chuàng)新
中海油研究總院工程設計院總圖、首席工程師夏志 分析了深海油氣田開發(fā)模式及總體布置特點。隨著南海中深水水域的減少,邊際油田中間增多,中海油也逐步從淺水走向了深水,生產設施也從固定平臺走向了浮式生產平臺到水下生產系統。浮式生產平臺的總體布置的研究,也關系到浮式生產平臺的性能和安全,尤其需要設計、建造、安裝各方的重視。
TechnipFMC銷售經理周小莉 表示在全球雙碳的大目標背景下,TechnipFMC除了要繼續(xù)專注和升級迭代現有的主導產品以外,在新能源方面,經過過去6年的探索和投入,目前識別了3個新能源的發(fā)展方向:第一個方向,CCUS。第二個方向,基于海上浮式設施的風能、波浪能、潮汐能。第三個方向,氫能。
中海油研究總院工程研究設計院、水下工程室,深水電氣首席工程師郭宏 表示對于深水油氣田的開發(fā),在技術上,我們面臨的是海洋環(huán)境、水溫、低溫帶來一系列的難點和挑戰(zhàn),水越深問題越突出,主要還是來自幾個方面,一是復雜的海洋環(huán)境條件和惡劣的深水作業(yè)的條件;二是復雜海底地形和工程地質條件;三是高溫高壓復雜油氣藏特性;四是離岸距離越來越遠,這對遠距離的控制和供電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海油工程特種設備公司總工程師李華山 作為主持人也分享了海油工程水下生產系統總裝集成業(yè)務能力及發(fā)展方向,并為未來發(fā)展描繪了藍圖“到2025年,依托樂東22-1及東方1-1氣田開發(fā)項目,實現500米級水深水下生產系統自主可控國產化能力,解決“卡”的問題。到2030年,全面形成1000~1500米級水深水下生產系統設計制造體系,具備全系統1500米級水深水下生產系統設計制造能力。”
分論壇II: 海工平臺創(chuàng)新科技&轉型之道
中海油研究總院新能源研究院院長陳宏舉 分享了中海油的能源轉型發(fā)展新思路。化石能源燃燒現在已經占了全球的80%,但到2050年的時候,下降到20%,可再生能源將迅速擴張,從一次能源中找到35-65%左右。根據這種情況,國際社會在積極的進行能源轉型。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開發(fā)部經理戴宗 把在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方面的進展和大家交流。主要分為國內回注封存的現狀進行一些探索和展望和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的探索。
??怂箍禂底种悄芨笨偛脧場?從一個技術提供商,軟件提供商的角度分享了他們在海工領域以及一些在能源行業(yè)數字化轉型方面的實踐。“從工程建設的標準化統一設計標準開始,一直到整個建設期的模型應用和智能工廠的結合,我認為這個模式可能是將來我們對于新建的資產,不管是海上的設施還是陸地設施,應該是未來數字化轉型最佳實踐的方式。”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在役設施技術保障室經理張勇 分享了南海東部在役設施完整性管理技術創(chuàng)新,分享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東海東部設施的簡介,二是管理提升體制創(chuàng)新,三是挑戰(zhàn)。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集團采油服務公司浮體系泊專業(yè)主管、項目經理李鵬 分享海洋能源行業(yè)與當下智能化熱潮下的思考,有五個點,第一點是數字化浪潮的興起,二是浮式系統的適用性。三是其他行業(yè)對比。四是總結問題與挑戰(zhàn),五是創(chuàng)新驅動前景展望。
上海外高橋設計二部門部長助理孔維文 用幽默詼諧的演講風格為現場帶來了陣陣笑聲,他分享了外高橋FPSO項目設計管理提升策略,最后為海工行業(yè)發(fā)表期許“海工怎么樣增加自我投入,增加研發(f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海油工程特種設備分公司總工程師程久歡 提出FSRU加碼頭的形式在世界上應該是第二座,和大家熟悉的LNG建設站有點差異,他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與大家分享了基于FSRU浮式LNG接收終端建設方面的創(chuàng)新。
中海油能源發(fā)展股份有限公司采油服務分公司創(chuàng)新院浮式LNG研究所副所長夏華波 分享了海上伴生氣回收應用研究,圍繞背景和現狀還有目前的問題作了介紹。
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事業(yè)部總經理唐海波 分享了智能化LNG動力OSV的產業(yè)發(fā)展趨勢和創(chuàng)新應用分享。海洋石油的裝備,綠色化和智能化的發(fā)展,這是未來的發(fā)展方向。
ANP本土元素主管Luiz Bispo 分享了巴西FPSO最新采購本土化需求。巴西是最大的全球海上市場。在發(fā)展過程之中有很多的投資會涌入。在未來的5-10年會發(fā)展起來。將對于整個行業(yè)帶來一些積極的效果。
分論壇:III “雙碳”目標下,海工產業(yè)升級和新項目
DNV挪威船級社中國區(qū)氫能與CCS業(yè)務負責人郭源 帶來了海工領域的CCUS:加速向碳中和的世界轉型的分享, 從整個CCS行業(yè)來說,2011年開始,每年DNV在行業(yè)里都會發(fā)布一個展望報告,這幾年逐漸的趨勢是往新能源過渡,新能源前景一片大好。
Altera Infastructures項目總經理Ronald Chew 帶來了AiteraS可持續(xù)發(fā)展之道:Stella Maris項目介紹,StellaMaris項目的石油和天然氣市場領域,有能力開發(fā)大型CCS項目。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南海東部石油研究院地球物理方法室主任徐樂意 帶來了南海東部深層深水油氣勘探技術創(chuàng)新及應用,近幾年,隨著勘探的投入增加,包括研究的進步,逐步形成針對深層深水的采集、處理、解釋一體化技術體系。簡單來說,針對深層的目標,采用針對性的采集技術,還有對應的處理技術,以及儲層反演技術。
惠生海工風電事業(yè)部總體工程師方智超 帶來了飄浮式風電面臨的機遇和技術挑戰(zhàn),盡管當前以樣機和準商業(yè)化項目為主,但漂浮式市場發(fā)展迅速,多國制訂了宏偉的2030年發(fā)展規(guī)劃,比如歐洲目標到2030年將有10-15GW的漂浮式風電投入使用;一些百兆瓦級別的漂浮式風場已經在計劃中。
海油發(fā)展清潔能源公司資深浮體風電工程師齊磊 帶來了中國臺風區(qū)域飄浮式風電系泊系統一體化設計研究,分享了5個部分,一是公司概述,二是中國臺風區(qū)域場址條件,三是系泊系統形式研究,四是系泊系統一體化仿真設計方法,五是系泊系統設計規(guī)范及結果方面。